吴轲阳

吴轲阳(笔名:三维半,号无尽子),1973年10月14日出生,福建诏安人,毕业于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油画专业,现任中国宗教学会会员、集美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巨匠丹青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佛教书画院高级院士。

他成长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闽南地区,自幼浸润在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中,深受熏陶与启迪。

2009年起吴轲阳连续多年往返欧洲参访游学,深入走访参观欧洲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等艺术殿堂。这段游学对吴轲阳的油画艺术有着深远影响;在国内,他遍游三山五岳、四大石窟等文化圣地,访诸多贤德雅士,数年间与修行者在大山中同吃同住,感受大自然与生命的连接。在此期间吴轲阳从未停止手中画笔,将感悟到的每个当下融汇于笔下,目前为止吴轲阳创作出十八个系列两百多幅油画作品,近千幅钢笔素描作品。

吴轲阳早期作品以古典主义风格见长,在传统佛教艺术与近代油画本土化的双重影响下,“雕铸画派”应运而生,其创作历程折射出吴轲阳从技术探索到哲学思辨,最终迈向灵性超越的完整路径。艺术家经历了从具象到破相再到无相三个艺术探索阶段,体现了技法与风格的演变,折射出东方哲学从具体技术到抽象精神的递进升华。具象阶段代表作有《金释迦摩尼佛》《银准提菩萨》,破相阶段代表作有《禅者·定》等。无相阶段(超意象阶段),吴轲阳在对宇宙、自然、人类、万物生命,以及对过去现在未来时空的认知与思辨的基础上,洞察世界、解构世界,并将这种洞察与解构用绘画艺术的方式加以呈现,此阶段代表作有《无生有》《落世界》《A.i》。吴轲阳的作品传递的是东方哲学思想,亦是东方艺术哲思表达,更是他历经几次生死体悟后创作的升华,追求“此时此刻”的呈现! 故而孕育而生《灵性》,《意识流》,《超意象》等经典系列作品。

2013年7月,吴轲阳先生在中国厦门南普陀举办第一场画展、同年8月在厦门大学第二场个人画展,随后在北京、成都、乐山、盐城等多地举办专题个展,并在这些地方成立了个人艺术工作室。

2016年,他的《蓝色·圣灵》《意念》《禅定应》等部分代表作品被中国邮政总局收录进《中国当代油画名家珍藏邮册》。

2023 年 9 月,吴轲阳先生开启国际巡展,首站于意大利威尼斯比萨尼宫(Palazzo Pisani Salone)举办为期一个月的 “坏,住,灵,路” 主题个展。他是百年来首位在此举办个展的华人艺术家,创作中融入中西合璧、融会贯通的中华优秀文化内涵,凭借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以 “东方灵画” 超意象系列作品为核心,获得欧洲艺术界及美术评论界的高度关注与赞誉。   

2024年6月,由意大利权威艺术期刊《艺术生活》主编Massimo Mattioli 、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艺术家Massimo Mazzone教授策展,以“当下与超越——东方之维”为主题第二场个人国际画展在意大利米兰加里波第画廊开展,画展作品用东方哲学思想融合西方艺术手法,呈现了宇宙的玄妙和深邃以及对生命起源的感悟,彰显出他作为当代艺术家的创新与探索。展览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艺术爱好者及收藏家前往观展,引发国内外70余家媒体热切关注与持续跟踪报道,众多艺术界权威人士等社会名流共同见证了这场以东方艺韵为媒、直击人心的画展。 

2024年,欧洲权威艺术出版社《Electa》为吴轲阳推出个人画册《WU KEYANG》。《Electa》1945 年成立、隶属 Mondadori 集团,是大英博物馆等三大博物馆官方合作出版社,兼具专业影响力与学术积淀。此次推出华人艺术家个人画册,是国际学术界对吴轲阳的高度认可。

2024年10月,吴轲阳先生的《菩提树下》《灵境·次第》《颠倒梦想》等油画作品再次被邮政部门、中集艺、国礼艺术家邮品制作组委会严审通过,出版中国大型文献类珍藏限量版《我和我的祖国》邮册。

2025 年 6 月,吴轲阳所著《线语:当代意象素描》(上、下)由湖北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其“超意象”风格突破传统写实与抽象的二元对立,为素描的精神性表达提供新路径。

2025 年 7 月,吴轲阳第三场个人国际画展 “形外之境” 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贝利尼宫启幕。本次展览由瑞士赫斯提亚画廊与圣马力诺共和国文化顾问斯特法诺・比加利(Stefano Bigalli)联合策展,而这座藏有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真迹的文艺复兴圣地,为展览赋予了深厚的艺术底蕴。展览以“形外之境”为核心,在东方哲思与西方技法的碰撞中铺展超意象画境,延续了艺术家对艺术本质与生命内核的深层叩问。凭借独树一帜的创作语言,多件作品被拥有600年收藏史的贝利尼家族及瑞士赫斯提亚画廊纳入馆藏,标志着其艺术创作在表达与国际传播的层面,迈入全新发展阶段。  

吴轲阳的超意象艺术风格,注重宇宙能量和生命的本源,通过注重对能量的表达,超越外在形式与理性的束缚,追求一种超越维度的表达方式,深入探索生命与精神本质,揭示生命的力量和宇宙的韵律。实现“能量 – 精神 – 视觉”的深度转化,让作品既蕴含宇宙运行的底层逻辑,又承载个体对生命的体悟,形成“可感知、可共鸣”的精神性艺术形态。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zh_CN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