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艺术更多,比艺术更少

作者:刘国鹏

作为一名艺术家,吴轲阳的身上总有一种“ 比艺术更多 ”的东西,但这种 更多的东西并不因此使得他身上艺术的表现变得更少,相反,在其全部艺术活动中,他同时悖论地体现出这两种特征:既“ 比艺术更多 ”,又“ 比艺术更少 ”。

说吴轲阳的身上总有一种“ 比艺术更多 ”的东西,是指他同时作为一名艺 术家和一名修行者而存在着这一事实。轲阳自小生长于传统庚续坚韧而浓厚的闽南,自20世纪中国当代美术“85 新潮”起,这里曾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重镇,黄永砯、蔡国强乃其中的出类拨萃者;本科阶段,轲阳入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油画专业学习,可谓不折不扣的科班出身。但吴轲阳却并没有顺利遵循一个当代艺术家在中国惯常的存在模式,前往北京、上海或深圳等大城市某个艺术家聚居区,或快速与某个画廊签约,与策展人、评价家结盟,成为某个圈子中的一员,以跃跃欲试之姿成为艺术市场的新秀。恰恰相反,吴轲阳选择了一种相当孤独而个体的方式,至少是在表面上与当代艺术群保持着相当的距离,他似乎“误入歧途”地频繁前往不同圣地,起先是佛教寺庙,如南普陀,峨眉山等,后来是道教圣地,如青城山,再后来是佛道不分;再后来则是佛教遗迹如敦煌、麦积山,或远赴域外,如吴哥窟,进行艺术创作或实地体验。

肖像系列作品:《达摩祖师》

规格: 70cmx100cm

创作时间:2011

然而,即便出入于宗教修行场所,他却并没有选择做一名普通的香客、居 士或在俗信徒,相反,他以和寺庙道观的出家人交朋友的方式与之朝夕相处,并以友情回馈的方式,以油画的造型手法为佛教的崇拜对象如佛、菩萨等绘制 造像,这一有别于传统汉藏两地或水墨或唐卡的佛教造像风格,追求透视的精确比例、雕塑的立体造型的同时又不失中国传统水墨重视写意的混合艺术语言,显然让他的出家人朋友惊艳不已。凭借这一前所未有、别具一格的艺术风 格,轲阳继而开始为历代道家祖师绘制肖像,其效果同样令道士们惊愕不已,其新鲜程度不亚于明末万历皇帝初次目睹来华耶稣会士所进贡之油画肖像,富有雕塑浑厚之感的《金银铜肖像系列》和《敦煌飞天—乐伎系列》乃这一时期艺术创作活动的集中呈现。

很快,吴轲阳已不再满足于出于最初的好奇心、交友的需要和生存的压力 而选择绘制油画风格的佛道教造像与人物肖像。基于与比丘和道士们长期的交 往,以及长期方外之地生活、修行的经历,让他进入一种全新的状态。轲阳开 始创作一批具有超现实主义风格、处于灵魂超拔状态的艺术作品,如《灵性系 列》、《灵境系列》、《意识系列》。基于从长期与宗教修行者的切磋琢磨与 自我的冥想修行中,吴轲阳已不再从外围去理解宗教,也没有让艺术以工具性的姿态,服务于描述或形象化某种宗教信仰。

法在世系列作品:《翔鹤如意》

规格: 320x150cm

创作时间:2022

相反,他日益笃信,艺术乃艺术家的宗教。或如海德格尔所言,“艺术在 其中成其本质并且从中起源的这种状态,乃是人的一种状态”。这一状态是艺 术家在其肉身性的陶醉中,以最熟悉且最易透视地方式所把握的有关存在的本质。

就此而言,在其最深沉之处,艺术与宗教指向共同的东西,而这种东西需 要艺术家放弃主体对客体粗暴的捕捉、外在的描摹,感性地、及物地、当下地 将描绘者与被描绘者融为一体,使某种真理般的东西得以在作品中呈现,这一呈现进而使艺术家的存在与作为人类整体的存在融为一体。

从艺术摆脱工具性的地位进入到艺术自身之所是,乃是一种“比艺术更少”的艺术,吴轲阳近十年来绘画主题的偏好,即对于宏观宇宙与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内在关联的呈现,便是此类艺术作品在精神取向上的表达。

灵境系列作品:《蓝色·圣灵》

规格: 110cmx160cm

创作时间:2015

据轲阳本人讲,这一剧烈的转变,源于他所遭遇的一次与死亡擦肩而过的 意外事故,此番濒死的体验让他更为笃信艺术、生命、宗教的内在统一,那是唯有孤独者、摆脱了一切外在世俗暗示方能抵达的存在自身得以整全呈现之境。

而这一境界,必得由艺术家的角度来达成,就此而言,艺术家天然地居于 “比艺术更多”的艺术和“比艺术更少”的艺术的中途,携带着生命全部的现 实性、意义与价值发出最严肃的声音,而这声音就是作品自身,也是艺术家作为存在者对于存在自身的真实的呈现。

作者介绍:

刘国鹏,学者、独立策展人、翻译家、批评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基督教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博士,中国社科院基督教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基督宗教研究》(CSSCl)执行主编。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zh_CN简体中文